笔趣阁

笔趣看>骗了康熙 > 第887节(第1页)

第887节(第1页)

玉柱对此深以为然,搞得比老四当皇帝的时候,还要彻底。

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,好不好?肯定很好了,也是个良策。

但是,王安石疏忽了一点,让地方官府去推动青苗法,并进行考核,就等于是逼着地方官去做恶。

地方官都是流官,他们为了完成政绩,什么坏事都敢干。比如说,硬逼着不缺钱的农民,借官府发出的高利贷。

这不是抢钱嘛?

玉柱是老官僚了,他不喜欢搞太暴力的改革,而更喜欢温水煮青蛙。

等水烧开了,时机也成熟了,青蛙已经被煮得腿软了。

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新军不太可能有大规模战争。而且,现有的十五万帝国陆军,最短的兵龄也超过了三年。

所以,这个时候,玉柱的高瞻远瞩,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
借着江南土改的机会,玉柱开始动手了。

除了驻扎于西域的第二镇之外,近卫镇、第一镇、第三镇、第四镇里的一半军官和老兵,开始陆续转职于地方新成立的警察局。

转职的所有待遇不变。比如说,老兵们的月饷是十两银子,到了地方警察局之后,依旧是十两银子不变。

但是,这十两银子的月饷负担,就转嫁给了地方官府。

钱由地方出。但是,并不是地方官府直接发给警察局,而是朝廷收了钱上去,再转发给转职的警察们。

这么一来,朝廷的军费开支,大幅度的降低了。

要知道,此前朝廷单单是养最早的那批五万新军,就要花掉一千多万两银子。

转职的推行,既解决了养兵的财政压力,又很好的解决了陆军内部的山头问题,还可以更好的控制住地方的治安问题。

与之相对应的,帝国政府成立了警察总署,统管全国的各地警察。

也就是,警察局不归地方政府管辖,直接隶属于朝廷。

凡事,有利必有弊。

玉柱权衡了利弊,才作出的何种安排。

逻辑其实很简单,地方官府若想无法无天的做恶,必然要利用六扇门的衙役。

警察局垂直管理之后,不敢说完全没有害群之马。至少,从源头的动机上,被迫做恶的地方压力,必然小很多倍。

在警察总署成立的同时,玉柱又不动声色的组建了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的警务监督局。

警务监督局的人不多,也就几百个人而已。

但是,他们监督地方警察局的时候,就是倾巢出动,详查某个县,或是某个府。

想想看,地方警察们只要做了恶,肯定会留下大量的痕迹。

玉柱的搞法是,要么不查你,查你的时候,就一次性派去一百多人,从府局到县局,每个警察都必须过关。

这个时代的一个县,才多少人?

一百人派下去,挨家挨户的走访排查,像筛子一样的过滤。干坏事的害群之马,必然会暴露。

玉柱的心里非常明白,只要认认真真的查,仔仔细细的查,肯定会抓出害群之马。

动真格的查,谁都怕!

隔墙扔砖头的查,没人在乎!

长此下去,警方内部,绝大部分就都是奉公守法的好人了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