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笔趣看>今天也在谋朝篡位中 > 第34节(第2页)

第34节(第2页)

而吴国的中上层,也正急切地希望能够更进一步,他们如今就在到处勾连对中央不满的人,准备到时候一起起事。

刘濞想得很好,如今刘恒一系的诸侯都在北方,燕王早就被辽王给吓得够呛,之前献了近乎三分之一的燕国给了辽国,这才能安心。但是他倒是安心了,燕国百姓不安心了,原本大家日子都不好过,结果原本的同乡划分到了辽国之后,一下子就富起来了,顿时,一个个都不干了!

谁家没几个亲戚朋友呢,一些燕国的百姓就以投亲之类的名义跑辽国去,没有的也能无中生友,燕王又是个软弱的性子,担心辽国找麻烦,所以,一直以来就是醉生梦死,只想着享受,哪里会精心治理自己的封国,最多就是地方上的官府,尽可能约束百姓不要离开乡里。因此,燕国算是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一个封国,甚至边界上的一些百姓,自个主动将界碑往自家的方向挪,好让自家变成辽国人,辽国对此乐见其成,燕王也不敢追究,以至于下面愈发猖獗起来。几年下来,小半个郡都划分到辽国境内了,其他远一些的,那叫一个翘首期盼,就盼着哪一天界碑到自家附近,自家也可以趁夜跑去把界碑挖出来挪到自家后头去。

而跟刘濞相邻的那些刘姓诸侯,在刘濞看来,都是可以争取的对象,齐王一系这些年被打压得厉害,各种被拆分,对长安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,所以,只要给出的好处够大,他们多半是会闹腾一场的,另外就是楚王,楚王志大才疏,性情也颇有些暴虐的地方,而且还好色无度,荤素不忌,小辫子一大堆,只不过之前遮掩得好,刘恒也不乐意随便对付一个劣迹斑斑,但是却并无多少破坏力的同姓诸侯,因此,即便那位嘴上经常喊着要造反,也有人告到了长安,但是,刘恒一直也是睁只眼闭只眼。

之前是楚王的那些罪名都被压下去了,结果刘濞却是将这些又翻出来了,刘戊欺男霸女、骄奢淫逸什么的,对于一个诸侯王来说,实在不算罪过,说白了,上头的人真未必乐意看到一个贤能的诸侯王,恩出于上,真要是诸侯王贤能到让下面的百姓官员连君主是谁都忘了,那岂不是刘氏天子又变成了另一个周天子?所以,一个劣迹斑斑的诸侯王,只要没有触犯到上头的底线,那么,对于天子来说,就是最好的诸侯王。

老刘家对于诸侯王的要求其实并不多,底线也就是那么几条,不要逼得下面百姓民不聊生,以至于揭竿而起,不要造反,不能不孝,还有一条就是,不要**!很多时候,老刘家对**不孝的处罚比对前头两个更重,你造反说不定也就是幽禁你一辈子,还能保证宗室子弟的待遇,但是,你要是搞**、不孝顺,那么不好意思,这就是死罪一条。

哪怕这条红线加粗加亮了,但是,有汉一朝,触及的诸侯王依旧是层出不穷,说白了,对于这些生下来就含着金汤匙,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为最顶端的那一小撮人来说,他们一辈子其实没什么追求,追求的就是刺激。就像是后世,很多富二代喜欢什么赛车、跳伞、滑翔伞甚至是一些危险性更大的极限运动一样,说白了,就是除了这些,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,只能是追求这种生死一线的快感。这些诸侯王也是一样,他们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了,自然得追求点别的,志向高远一些的,搞点修书做学问之类文艺方面的事情,但是这样的人是少数,更多的都是没这等志气的,他们呢,就得玩点别的,像是喜欢游猎,还有大兴土木的,已经算是不错的了,还有一些,已经跟变态差不多,比如说,有诸侯王喜欢盗墓,有诸侯王喜欢杀人,有诸侯王喜欢钓鱼执法坑害下面的臣子,还有的诸侯王,就是喜欢女色,光是临幸宫女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了,他们就得玩点刺激的。

像是刘戊,这位年龄不大,干的坏事却不少,亲爹死了,也照样私底下夜夜笙歌,他在楚国境内大兴土木,征发徭役,不知道多少民夫因此而死,尤其,这位还性情暴虐,虽说没到当街杀人的地步,但是,每年楚王宫中都有许多宫女宦官被折磨致死……

刘濞传出去的刘戊的罪名最关键的几条就是居丧期间淫乐,还有就是通女干乃至与庶母**,至于私底下扬言要造反什么的,那都是小节。

这些罪名一路上被添油加醋传到长安,很快就被人捅到了朝堂上,这下不处理也不行了。

只要朝廷敢对刘戊下手,刘戊不反才怪!

果不其然,刘戊一听说朝廷可能要问罪自己,顿时就待不住了,直接先砍了太傅越夷吾与国相张尚,然后就宣布造反。

楚国这边才宣布了起兵,那边吴国还有齐国过半的诸侯都跟着行动了起来,他们的口号就是“诛无道,归正朔”,所谓的无道指的自然就是刘恒,说刘恒登基这些年来,诛杀诸侯功臣,乃是无道昏君,刘恒又是小宗继大宗,算不得正朔,因此,要拨乱反正。

总之,汉室东南一下子就陷入了战火之中,楚国虽说出兵仓促,但是楚国地盘大,哪怕是临时征召,也能征召出许多青壮来,而齐国呢,却没那么乐观,主要是齐国虽说都是刘肥一系,但是又是嫡出,又是庶出,加上好几个诸侯国如今当家的已经是刘肥的孙辈乃至重孙辈了,还能指望他们互相之间有多少感情呢,因此,人心不齐,根本团结不起来,不互相拆台就算是不错了。而且齐国因为临海的缘故,这些年流失的人口也很多,留下的那些人不是不想走,而是走不了,如今上头要征召自个打仗,哪有乐意的道理,因此,一些有主意的人凑在一起合计了一番,竟是在征兵不久,就出现了大规模地逃兵,都跑蓬莱即墨之类海滨码头上,用身上的兵器盔甲换了船,就一路北上逃亡去了,只弄得齐地诸侯一个个都颜面无光,气恼不已。

而吴国这边,一直以来厉马秣兵,不仅出动了这些年来精心培养的精兵,更是直接下令征召民间十六岁以上、六十岁以下的男丁参军入伍,这其实就跟拉壮丁差不多了。就是这样的手段,吴国很快征召了几十万人马,兵分几路开始北上。

当年刘长造反,死在流放途中,刘恒为了不叫人说嘴,将刘长的淮南国一分为三,分给了他三个儿子,刘长虽说是自个造反导致身死,但是刘长的几个儿子却不这么想,一直觉得刘恒是他们的杀父仇人,尤其是现任淮南王刘安,而且,他也觉得自家父亲说得对,自己这一脉比起刘恒来,更是正统,因此,他一听说吴王要起兵,就想要响应,结果他才流露了这个意思,就被淮南国相还有太傅给软禁了起来,这两位可是听说楚王起兵就先看了太傅和国相,他们可不想重蹈覆辙,主要是,刘恒对淮南王一脉也提防得很,因此,这边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是中央任命的。他们也不觉得这些诸侯王叛乱能成功,因此,他们不仅没有遵从刘安的命令,反而立刻调兵想要守住淮南国。但是刘安并非什么无能之人,相反,他其实很是博学,手底下也收拢了许多宾客方士,这里头也有不少奇人异士,因此,他暗中授意,命人传递消息,带着人潜入了城中,斩杀了守将,夺走了兵权,然后宣布国相和太傅为叛逆,易帜响应吴楚联军。

眼看着战火就要烧到中原腹地,刘恒那边终于绷不住了。

第121章

汉室之前在河套地区损失太大,又不能像是这些叛军一样随便拉壮丁,再过一段时间门就是秋收了,要是拉壮丁的话,回头地里的粮食家里的妇孺可未必能很快收回来,朝廷也挤不出太多的粮食用于补偿百姓的损失,甚至可能因为前线战事的不顺利还得从民间门征粮。关中还好,这么多年来,朝廷粮仓一直保持了相当的储量,但是出了函谷关,朝廷其实控制力并没有这样强,粮仓里面粮食到底有多少,长安知道的就是一个数字,就算是派下御史巡查地方,下面欺上瞒下的手段也多的是。何况,谁也说不清楚,外头那些郡守,会不会跟叛军有所勾结。

刘恒从来不是什么喜欢行险的人,既然能有更加保险的办法,为什么还要平白耗费自家的人力物力呢?

因此,一封诏书直接送到了辽国。

“叔平,你觉得如何?”刘昌将诏书给了张辟疆,问道。

张辟疆沉吟一番,说道:“臣以为,王上还是应该答应天子的条件!”刘恒既然已经将刘昌视作是储君,因此,这会儿给出的条件就非常慷慨,直接将燕赵两国许给了刘昌,等到剿灭了叛军,直接将现在的燕王和赵王都封到南边去。

刘恒如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,怎么着再做个十多年的天子不成问题,刘昌在辽国这边独掌大权习惯了,不可能早早去长安做个一人之下的储君,但是,辽国不能老是往外发展,得跟大汉保持更多的联系,有更多的存在感,顺便将更多人的利益绑在刘昌身上。如此,即便将来刘恒年纪大了,变得昏聩,宠爱新人幼子之类的,那刘昌也有反制的手段,不至于到时候还得额外增加一重麻烦。

而拿下燕赵两国就不一样了,燕赵两国已经靠近中原腹地了,在那里,刘昌也能对中原施加更多的影响,以前跟辽国隔着太远的距离,不方便跟辽国勾搭的人也能勾搭上了,等到绝大多数官员贵族都上了刘昌的船,那么,刘恒的想法便不重要起来。

“那叔平以为,寡人该如何出兵呢?”刘昌笑道。

张辟疆笑吟吟地点了点地图,指着地图上的大海,说道:“臣以为,直接走海路为上!”

刘昌抚掌笑道:“叔平知我!”比起从陆路出兵,还要越过燕赵,一路大张旗鼓行军过去,还是走海路成本更低,也更方便。

既然已经下了决心,刘昌干脆就召集了群臣,表示自己要起兵为天子诛杀叛逆,下面大臣一开始还有些犹豫,毕竟,大家如今都在忙着对外开拓,一下子抽调十万大军去吴国齐国沿海作战,不知道要耽误多少事情。但是在知道刘恒许下了燕赵两国为报酬的时候,顿时就兴奋起来。之前燕国割让了两个郡,辽国在那边试种了一段时间门棉花,比起木棉还有丝绵,棉花成本可低多了,虽说要精耕细作,但是,如今许多流程都可以用机械,相比较起来,效益却很高。辽国纺织技术也很高,织出来的提花棉布很快就成了贵族士大夫的新宠,细棉的料子做成内衣可比丝绸舒服多了,所以,棉布一度成了奢侈品。只是相比较起来,燕国还是冷了些,棉花产量并不高,如果再拿下赵国,那么就可以种植更多的棉花,给辽国增加一个重要的商品。

为了未来棉纺业的发展,暂时耽搁一阵子也是值得的,何况,按照刘昌的意思,这次他们还可以趁机收拢齐国吴国的百姓移民,辽国哪怕这些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,但他们就没有嫌人多的时候,要用人的地方多的是,光靠着人口自然增长,小孩子又不能一生下来就能跑能跳,怎么着还得成长个十多年,而从外头引入移民就不一样了,最多培训个一年半载,就能直接派上用场了。

因此,一个个立马摩拳擦掌起来,为了争取带兵出征的权力,军方一帮武将差点没打破了头。

如今在辽国,将领都是讲武堂出来的,受过系统的教育,军方还经常搞一些模拟对抗,但是真正作战经验并不多。不过,没关系,辽国打仗,从来都是靠阳谋堂堂正正碾压过去。我士兵比你强壮,补给比你丰富,武器比你说,比你先进,防御比你强,你拿什么赢我!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